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,距离上海人民广场约1809公里。在这里,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居民——海南长臂猿。有关它们的故事,如今“走”到了上海。9月26日,“海南长臂猿的热带雨林之旅”通过上海科技馆的“一平米博物馆”项目,将海南热带雨林的故事带到了黄浦区——在这个小小博物馆里,孩子们近距离观察长臂猿,了解它的生长环境,探索关于它的一切。
此次黄浦区“一平米博物馆” 项目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作为首个落地校园,精心设计搭建的“雨林心跳”场馆为整个项目拉开序幕。
在这个体验馆里,同学们可以学习海南长臂猿成长的故事,也可以分辨海南热带雨林的地貌特色,找寻里边生活的其他不同物种,通过聆听生命的低语,见证自然的韧性。展览聚焦热带雨林这一充满生机与奥秘的生态系统,通过“一平米” 的微型空间,巧妙还原热带雨林的局部生态场景,学生们能直观感受雨林中“生命的律动”,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、生命探索及科技创新的兴趣。卢实小学生代表火亦宸、李骁珩两位同学也荣幸地被聘为“小馆长”,黄梓桐等10位同学被聘为“小讲解员”,承担起引导同学们探索自然奥秘的责任。
对于热带雨林和长臂猿的好奇,也引发了孩子们天马行空一大串的“好问题”。作为上师大卢实效科技节的传统项目,“好问题”征集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回应。“听说长臂猿是‘雨林歌王’,每天一早就唱歌,它为什么这么早就唱歌呢,到底在表达什么?”“海南雨林里,原来只有20多只长臂猿,现在有40多只,我们做了什么,才能让它们越来越多呢?”
这一个个问号,都在“馆长面对面”的环节中被一一拉直。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就同学们提出的感兴趣的“好问题”做出了细致又精彩的讲解。“哦,原来如此”的感叹声和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。
据了解,学校将“一平米博物馆”项目深度嵌入科技节,面向全体学生发布“热带雨林”好问题卡。活动延续“以问导学”理念,引导学生围绕博物馆一平米雨林场景提出可探究、可验证的科学问题。一至五年级累计提交“好问题”两百余条,涵盖物种共生、气候调节、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维度,既为博物馆研学提供精准议题,也为科技节项目化学习注入源头活水,真正实现“博物馆+科技节”的同频共振。
“一平米博物馆”是上海科技馆践行科学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,它以“小空间、大科普”为核心理念,打造主题化、沉浸式的微型展览空间,将浩瀚的自然奥秘、深厚的人文底蕴送入校园,让孩子们在身边就能触摸科学、感受文明。从2024年启动以来,“一平米博物馆”已经开设了近30个特色主题展馆,成为连接博物馆与青少年的重要桥梁。
“希望我们能通过‘一平米博物馆’,把大自然带到孩子们的身边,让他们亲眼看一看一些濒危动物,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,激发孩子们研究的兴趣速盈配资,”倪闽景说。
盈股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